它的理科气质浓郁,与历史悠远长久的财务会计比起来,刚刚三十几岁的它显然稚嫩,却低调扎实;
它还有着一群朴实无求的开拓者,有着跟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专家瑰宝,有着一位“半路出家”却终生奉献、在星光璀璨的会计大师殿堂中不输须眉的理论大家。
她生于1938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新中国的前行中成长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四十不惑之后开创了自己的终生事业,成为了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行人。
她出身于数学专业,受父之命转投会计电算化领域,从此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深耕于此三十余载;
她亲身参与了会计电算化在中国的诞生,亲眼见证了会计电算化蜕变为会计信息化的转型,亲手开创了会计信息化的人才教育培训先河和学术年度盛会;
她学识贯中西,桃李满天下,功绩卓著却低调亲和,半生耕耘仍前行不辍,堪称当今中国会计信息化学术领域的第一人。
她,不单单是杨周南,还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会计界泰斗杨纪琬先生的长女,是中国著名会计世家里走出来的巾帼英杰。
在世人眼中,杨纪琬先生是会计大家,也是教育大家,更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是高高在上的一面旗帜。
但在杨周南眼中,自己的父亲太简单,简单到对物质生活无所求,除了读书无另外的的喜好;自己的父亲脾气太好,对子女亦师亦友,除了讲故事没有重话一句,即使身患癌症依然不肯推托会计制度的研讨;自己的父亲太神奇,对会计界的发展极其敏锐,对新事物能一语中的。
在杨周南的记忆中,父亲这一辈子,道路其实很坎坷,但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解放后就到了财政部,成为了我国制定会计制度的先驱者之一。
的确,在这位文革前十七年南开大学数学系成功问鼎研究生的唯一女性、原总参炮兵第二研究所历史上第一位研究生、从1967年起就被占据了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八年珍贵时光、要在35岁之后从头学习软件工程和会计学并兼顾两个的坚毅女性眼中,这是父亲的幸运能有良好的环境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而作为子女,杨周南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辈子勤勤恳恳,谦虚待人,奉行身教重于言教。即使孩子们犯了错误,也不会打骂,只会幽默地指出孩子的毛病。他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总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在杨周南的记忆中,父亲的业余生活有点单调。下班回家后就看书,看完之后就会讲给孩子们听。父亲特别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把莫泊桑的《羊脂球》讲得绘声绘色,还能把红楼梦十二金钗的命运说得入木三分。良好的大家品质,正是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渗透出来、发扬出来进而传承给了杨周南。
父亲特别热爱科学,这也对杨周南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杨周南记得,父亲经常讲很多数学家的故事,从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一直到现代的科学家高斯、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他都很佩服,津津乐道。小时候,杨周南就常常跟父亲一起做数学游戏,从父亲那里学到不少数学小窍门。
在杨周南眼中,父亲亦师亦友,更是对自己一生影响最深刻的人。父亲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更让杨周南把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同样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
即使是在杨纪琬老先生身患癌症的那些年里,他依然没有松懈过工作。父亲从来就没因为癌症请过一天假,最多就是请上两个小时的假,让司机带他去看病,还不让人们公开这件事。事实上,杨纪琬老先生的癌细胞几次转移,一开始是皮肤癌,后来癌细胞转移到了淋巴,最后两年更是转移到骨与肺部,先后被诊断为骨癌和肺癌晚期。骨癌非常痛苦。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杨纪琬老先生还坚持坐着轮椅从医院出发去参加会计立法和会计准则变更的研讨会,直到去世。
杨周南记得很清楚,有一次,父亲开会回来,医院电梯已经关闭,需要寻找电梯管理人员,用钥匙打开电梯。看到父亲一直坐在轮椅上痛苦地等待、歪扭的身体在轮椅上不断向下滑动,已快坚持不下去了。杨周南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含着眼泪忍不住劝说父亲,“爸爸下次不要去开会了”,父亲确投来了一束犀利的目光,坚定地冲她摇摇头。在住院时期,父亲也总是跟来探病的同事和学生讨论业务和学业,可等客人们走了,却常常累得紧闭双眼,连一个小小的馄饨都咽不下去。
杨周南的低调谦和同样源自于父亲的熏陶。她一直记得,即使父亲对国家的会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理财国手,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常说自己只是一个会计老兵。
有这样坚韧执着、谦虚谨慎的父亲成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楷模,是杨周南的幸运,更是她的骄傲。
杨周南原本学的是数学,后来转行进入了计算机技术领域。正是在父亲杨纪琬的影响和带动下,杨周南才进入了会计信息化领域。
可以说,中国会计信息化的泰斗、会计信息化道路的开拓者,就是杨纪琬先生。而杨周南自承,自己只是一个追梦者或者是父亲的一个追随者。
事实上,在会计界里,财政部进行计算机的研究,起步很早。1979年,长春一汽就拿出了550万元进行信息化的实验。上世纪80年代初,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这项贵族的技术平民化了,计算机应用领域也从科学计算、过程控制向数据处理和管理领域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让杨纪琬敏锐地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的时代到了。
正巧,1982年,在北京市计算机中心工作的杨周南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的奖学金,赴美学习信息管理技术。她的学习任务是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学习地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医院。但在临走前,父亲又交给她另一项任务:看看在美国计算机是怎样应用到会计工作上的。
会计对于杨周南很熟悉,也很陌生。熟悉在于从她上中学填写履历开始,父亲工作这一栏里填的都是财政部会计制度司;陌生在于1982年出国之前,对会计的内涵一无所知。
为了完成父亲交给的任务,杨周南到医院的会计室参观了会计凭证的输入和相应的处理。这是她对会计的第一个感性认识。之后,通过朋友介绍和翻书,杨周南终于看明白了美国当时所处的会计信息化阶段。
原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美国就已经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了。那时是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即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动记账的问题,解决核算层面的会计信息化问题。但美国多数企业信息化起步是从生产计划的角度用计算机来管理企业资源,其中也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初期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率已相当高,不少企业已步入了在网络环境下(主机网络系统)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的MIS或MRP和MRPⅡ阶段。这一些企业不仅早已解决了会计核算自动化的问题,而且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领域也在网络和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环境下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也使会计内部控制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回国后,杨周南向父亲汇报了美国的情况。由于当时我国的企业管理中,会计管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规范,所以,杨纪琬教授决定先从会计管理入手。这让杨周南感觉到父亲的决策非常敏锐,因为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来说,业务规范是前提。
当时,父女两人还分析了我国开展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及相应的策略。杨纪琬曾指出,第一个难点是会计专员的抵触情绪,即会计人已经习惯于手工记账的思维,能不能接受计算机思维?第二个难点就是会计制度如何改革?第三个难点,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最好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会计。
这得到了杨周南的高度认同,也为她今后在会计信息化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指明了方向。当然,这也还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一个梦。
事实上,自从1973年调入正在筹建中的北京市计算中心后,杨周南很快就成为了我国最早期的一批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科研人才。
她的本职工作出色。在计算中心工作期间,就获得了第一批北京市咨询师的资格,曾任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建设银行总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外经贸部、北京市商业局、税务局等单位的信息化顾问,数家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的首席顾问或独立董事,青岛海洋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中国医学信息学会理事,北京市软件行业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当时,经过慎重考虑,父女两人一致认为: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财会领域中应用的突破口,应先从解决企业会计核算自动化入手,并逐步向会计管理功能发展。
为了协助父亲完成夙愿,杨周南毅然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助父亲一臂之力,以自学会计学原理、熟悉会计实务的操作的过程为起点,开始了后半生的会计信息化人生。
其时,杨纪琬已经多次召开了有关会计信息化应用和软件研发的研讨会。正是在当年的一次会议上,杨周南提出了会计科目编码的思路,确立了使用编码技术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中的自动记账方面。
也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杨周南参与了父亲倾力支持的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原来,在1984年,杨纪琬曾经组织开发了一个财务软件。该软件包括三大功能模块,即核算系统、预算决算系统和财务分析系统。这在当时做得很前沿。
虽然是一个40多岁的会计新生,但杨周南一开始接触会计时,并没有把会计放在眼里。
理科出身的扎实根基,让她对自己掌握会计有着爆棚的信心。她想,会计只不过就是四则运算而已,难道会比微积分还难吗?自己还不轻轻松松就把它拿下。但是,当她开始从会计原理学起时,才发现会计中的逻辑更让人头痛。
其中,会计的概念和假设就不容易理解。比如持续经营假设,杨周南当时很难想像还有不能持续经营的企业。而勾股弦定理在哪本书上都是一样的。这让她小小地吃了一惊。
接下来,四张报表又给了杨周南一个“下马威”。一开始,她觉得无非就是加减乘除而已,但学习了会计准则之后,才发现解释这四张报表可有点费劲。它不是“1+1=2”,而是有着很多职业判断。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对标准和制度知道,还要有自己的经验。
另一个困惑是杨周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参与会计软件评审时出现的。当时,杨周南到现场去观摩会计软件的应用情况,发现财务专员对会计软件总是不大满意,因为用起来难受。但是从理工科的角度来理解,杨周南觉得很清楚。所以,到现在为止,杨周南还在思索如何设计友好的人性化界面。当然,这也是当前会计信息化应用中难度比较大的一点。
还有一个困惑,是杨周南迄今为止还在探索的问题,就是信息技术到底对会计有什么影响?是颠覆性的还是...? 会计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如何全方面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专员职能的转变如何实现
当上世纪80年代的会计信息化领域,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推广,抑或是人才教育培训,都刚刚起步。杨周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开荒者”。但生性宽厚温和的她不以为意,反而更加勤勤恳恳地参与各方面的发展,以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一个植树人,带给了现在的会计信息化领域一片绿荫。
当时,杨纪琬先生以敏锐的感知,预见信息技术将对古老的会计学带来非常大的变革。为此,必须在理论和人才上预先做好准备。
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繁忙的行政和教学工作之余,着手筹备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的会计学专业中建立会计电算化方向。但由于是国内首创,就财科所当时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条件而言,难度很大。
在杨纪琬先生缜密的考虑和主持下,决定和人民大学联合培养,杨纪琬先生和财科所的黄菊波、王世定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景新教授及杨周南任该方向的第一批硕士生导师,同时向财政部申请了一笔资金,用于购买国产的长城机作为教学和学生实习使用。等一切筹备妥当后,于1984年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研究生,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共计16名。
财科所于199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会计信息化博士点。杨周南成为中国第一位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出30余名博士生和博士后。
1998年,杨周南又在财科所开创了税收征管信息化方向的硕士生教育。退休后,她继续执教,并担任国家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如今,虽已70有余,仍然坚守岗位、发挥余热。
杨周南与其弟子一起在财科所规范了会计信息化硕士课体系,其一是信息技术体系,包括软件工程研究、数据库原理、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等;其二是会计学体系,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等;其三是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管理学的结合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概述、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会计软件的设计与使用、网络财务报告与XBRL语言、税收征管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审计、国内外财务软件的对比和应用、信息咨询和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领域的讲座等,以上教学体系完全是财科所自行创建出来的。
从1996年至今,杨周南招收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丰富多元,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建模研究、会计信息化的风险治理研究、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XBRL语言研究、信息系统审计、内控工程学、ERP与内控,金融信息化、审计信息化、信息化环境下战略预算管理、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大数据环境下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等,研究方向涉及面十分广泛。
在理论研究方面,杨周南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而论文的前提,还是围绕她父亲的著名论点,即会计管理活动论。这是杨纪琬老先生的嘱托,也是杨周南在深刻理解了自己父亲的深邃思路之后的必然选择。
那是在杨纪琬老先生去世之前,由杨纪琬口授、杨周南笔录整理的为某杂志创刊的序言中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它经管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杨纪琬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它管理学科的融合趋势,并一再嘱托女儿一定要将他的预言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之一,予以发展和印证。
为了印证自己父亲的预言,杨周南刻苦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重要文章。其中在1999年杨纪琬老先生故去之后发表的文章,正是杨周南的重要成就。
在杨纪琬先生作古之后的十余年间,杨周南一方面在财科所接着来进行研究生教育,同时秉承父亲的遗愿,潜心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反映在其撰写的论文:
第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是《IT环境下传统会计面临的十二大变革》,于1999年刊发于《财务与会计》第7期,新华文摘于1999年10月全文转载,并获得了《财务与会计》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文章全面地诠释了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当时,学术界存在两种向左的观点,即工具论和万能论。该文从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的特点出发,比较客观、理性地解读了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和由此带来有可能的会计变革。
第二篇有创新思想的论文是《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于2003年10月刊发于《会计研究》。该文根据当时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实践,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应用和管控提出的一个明确、可行的框架性工作指南。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风险控制的建模机制,详细阐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IT控制和IT审计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篇较有影响的论文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现状浅析及对我国管理系统发展的几点思考》,刊发于《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2期。该文提出要从知识管理工程出发看待ERP的应用和发展策略。
第四篇具有创新观点的论文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管理化的变革》,于2005年刊发于《会计研究》第9期。这篇文章源于阎达五教授生前提出的价值链会计的理念。人民大学特聘杨周南参加该系统的研究,论文的撰写是为实现阎老的遗愿。在论文里,杨周南首次提出了有限闭环价值链的概念,研究和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十大变革。
第五篇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有深度影响的论文是《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刊发于《会计之友》为纪念杨纪琬教授逝世十周年的特刊上。杨周南在总结和剖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化近30年的发展及其长期从事信息化事业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信息化TMAIM(Theory,Methodology,Application,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体系架构的概念和具体结构。文章阐述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体系是由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会计信息化方法学体系、会计信息化应用体系、会计信息化实施体系和会计信息化行业和社会管理体系五个要素组成,并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会计学、组织学、社会学、信息科学、信息工程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为主要理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平台为主要工具所构成的统一体。上述五个要素各自有其独立的内涵和外延,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研究会计信息化的有机整体。文章还进一步论述了会计信息化的几个重要的立论基点,它们是“信息化的工具、手段论和环境观”;“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论和共生观”;“信息化的IT生产力悖论和IT治理观”;“信息化的不对称论和博奕对策观”;“信息化的重组论和资源再分配观”等。
接下来的多篇论文是杨周南与博士生合作撰写的,反映了作为博士生导师与学生共同攻关的新成果,其中较有影响的论文有:《内部控制工程学研究》,该文首次提出用工程学的方法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建立;《XBRL分类标准的认证理论基础和方法学体系建设》,论文提出了XBRL的认证和评估问题;《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保险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案例展示》;《会计信息化IT价值及IT价值管理研究综述》;《IT治理、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评价模型实施策略研究》;《基于SOAD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建模研究》;《构建XBRL精确语义表达机制的本体方法》;《大数据时代公共信息产品政府供给的策略研究》;《基于XBRL的财政信息透明度提升策略研究》等二十余篇论文。
近期,杨周南苦心钻研其父创建的会计管理活动论等有关理论,给出了会计管理活动的基本定义:“会计管理活动是指组织中的具有特定管理意识的会计管理主体对会计管理客体所进行的协调和组织,以优化运用包括会计信息、会计专员、会计信息处理设备等在内的会计资源,达到会计目标进而支持企业最高战略目标实现的活动过程,是会计管理意识和会计管理实践高度统一的过程”。同时在充分研究了信息科学和众多实用边缘信息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会计信息学的思想。指出会计信息学是一门融汇会计学和信息科学的边缘学科,主要探索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在会计管理活动中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以此进一步探索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和优化会计目标的实现。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技术引领的网络经济时代。她认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计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代名词将有着新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首先,体现在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将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要在不断探索信息学与会计学、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有机融合机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学架构,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律的研究等,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其次,对会计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推动,将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层次结构,分别思考它们的内涵和发展,在国家级层次上将致力于构建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会计公众信息资源平台,以推动会计信息共享的社会化、最大化和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在行业级层次上将致力于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化行业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制度、准则、规范、标准等多方位的体系建设,它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力推动我们国家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走上快速、有序的道路;在企业级层次上,企业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大多数表现在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改造、优化和能力的提升。我国多数企业已步入了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实现了业务流程、会计流程、控制流程、审计流程的整合,并有少数企业进入了智能化、云化的高级大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阶段,逐步实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机融合。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了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提升了企业管控和决策的能力,对于改进企业管理上的水准、支持财务决策、增加收入、减少相关成本、提升公司市场响应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最后,她认为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的实施是确保会计信息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潜力,为此要继续完善会计信息化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体系的建设。杨周南在充分肯定我国30余年会计信息化学历教育所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认为目前在会计信息化学历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教学内容体系并不清晰,往往是依靠教师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教材体系也不规范,其中,错误观点还很多。杨周南认为,未来的会计信息化教学,首先就应该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把知识体系搞清楚。而知识体系搞清楚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为了培养新一代会计人才,应该有怎样的能力体系。她认为,教学体系要跟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和研究体系配合起来,知识点就会比较完整了。
她更希望的是,会计信息化能够被会计学界所认可和识别,看到它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新趋势,看到它的时代感,接纳它,最后走到会计信息化和经典会计相融合的一步。
杨周南笑言,研究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最高目标就是消灭会计信息化。将来,一提到会计,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即会计就是会计信息化。这两者将合二为一。
在杨周南的眼中,当前更重要的还是会计信息化的实施,重点还是要推进应用。信息技术最大的生命力,就是推动它的应用。会计信息化也是如此。
除了学术领域的厚重成就,杨周南自1983年起,开始受聘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成为兼职教授后,至今早已桃李芬芳香满园。
事实上,在会计信息化专业开创的初期,杨周南父女凭借各自的学科优势,强强联合,担任了前四届会计电算化学生的合作导师,有幸成为他们父女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共有11人。他们中有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公司总裁徐少春先生、前安易财务软件公司的创始人严绍业先生、前海南港澳大家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彤先生、中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罗睁女士等。
而早在成立会计电算化硕士点以前,财科所于1983年便已聘请杨周南教授为全体硕士生讲解“计算机技术在财会领域中的应用”。
当时,她的本职工作在北京市计算中心,工作十分繁忙。在她的工作阅历中,从事教学工作,仅在研究生刚毕业之际留校任教一年。天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好学的精神,使她毫无犹疑地欣然接受了研究所的邀请,并在百忙之中挤出业余时间,努力备课,用心思考怎么样把当时不为多数人特别是文科学生所易接受的信息技术讲得深入浅出。
在筹建会计电算化专业硕士方向时,杨周南凭借她自身的学识实力和在财科所已取得的教学成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该所会计电算化的第一批硕士生导师。
杨周南在财科所带研究生时,很多学生都是慕名而来。在博士生的教学中,杨周南要求和鼓励学生博览深究、独立思考、自学自悟,在学生已有所心得后,再点拨要点、难点、疑点,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绝不放水,在论文写作环节解决困难,而不靠降低标准“护短溺爱”。
杨周南的宽厚和亲切待人在学生中同样极有口碑,这也得益于其父杨纪琬老先生的言传身教。文革时,杨纪琬先生受尽迫害。之后,对于文革中曾攻击或迫害过他的同事,他从未耿耿于怀而对他们有所忌恨。对其中确有业务才华的人才,他非但没有因往事提出任何指责,反而将其调到了合适的岗位并委以重任。父亲的品行,成为了杨周南为人为师的范本。
而在积累和反思多年辅导博士生的基础上,杨周南则总结了一套培养和管理博士生的“杨韵育人六法”:严入严出我门墙 、云门棒喝用恰当、著文立意重开创、转引文责需担当、逻辑八股不逾框、执尺严师亦高堂。
以70余岁的高龄,杨周南连续出任两届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历时11年之久,为策划和组织会计信息化年会的召开和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倾注了她的辛劳。
在每次会计信息化年会上,杨周南都亲自做学术报告或撰写论文。在2002年第一届会计信息化年会上,她介绍了“国际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的应对策略”。在第二届年会上,她阐述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给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会计信息化的 ISCA模型。在第三届年会上,她阐述了“我国企业和会计信息化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在第四届年会上,她做了题为“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的大会主题报告。在第六届年会上,她首次提出将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引入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工程学,对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逻辑模型构建展开了研究。在第七届信息化年会组织的XBRL辩论会上,她以独特的逆向思维方法,谨慎地提出将XBRL视为财务报告发展的“全部未来”或“不二的选择”等观点有失偏颇,并指出应研究是不是真的存在适用性更强的某些技术或模式来发展会计信息标准化。在第八届信息化年会上,她提交了“会计信息化TMAIM体系架构”的论文。该论文是第四届年会主题发言的完善和深化,并在大会主题发言中首次提出创建“会计信息学”的理念。在第九届年会上,她提交了一篇“REACA扩展模型研究”的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将控制和审计要素嵌入到业务过程的会计信息系统逻辑建模新方法。在第十届年会上,她做了题为“信息技术热点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概念框架探索”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中有关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概念框架探索的成果为我国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照。在第十三届年会上她在充分研究了XBRL标准语言的技术框架基础上,做了关于“XBRL技术在我们国家发展评估与几个技术问题探讨”报告,报告深刻地指出了XBRL所存在的一些技术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XBRL应用和推广所带来的困惑,并依次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该研究成果为改进XBRL技术模型提供了参考建议,推动了XBRL应用事业的发展。
在自身不断探索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同时,杨周南为我国会计、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倾注了大量心力。她关心国家大事,曾任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民革中央委员,两届监察部特约监查员等。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她为《会计法》的修订提出不少建议。例如,对《会计法》中有关追究会计专员出具假报告的法律责任的条款,杨周南提出了应修改为“出现会计专员出具假报告时,应首先追究法人代表的司法责任,然后再视情节和真实的情况裁定要不要追究有关会计专员的司法责任”。此建议曾在网上广为流传,得到了广大会计专员的认可。
又如,杨周南代表还提出了在《会计法》中应增加“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手段恶意攻击会计信息系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犯罪行为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相关条例;同时,她还就怎么样处理好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公平竞争提出了相应的提案。
而在杨周南收到的诸多来信中,除了探讨学术、邀请讲学之外,还有一部分就是会计专员的信件。对这些信件,她不仅负责任地将其转交有关部门,还不忘给来信者回信,对他们进行解释,并予以安慰和鼓励。
此外,杨周南还担任过几所高校的兼职教师,多家软件公司的顾问和独立董事以及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的常务理事等,还被聘请为北京市高级评委会的委员。而从1982年开始,杨周南的社会兼职就很多,比如曾先后担任北京市商业局、税务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等单位的信息化顾问。
这位亲和踏实的老人,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位社会活动家,这也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的一部分“衣钵”。
1998年秋季就已退休的杨周南,至今仍笔耕不辍,踏实钻研。在她看来,自己是时代的宠儿,是幸运的一代,有良好的环境让自己一展所长。这是最大的幸运。
这位豁达的老人一直深感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可谓之有得有失:虽然时期,极左路线把她从部队里赶了出去,离开了科研队伍,成为了一名工人,但正是这个本不该发生的变故,使她在20世纪70年代初幸运地有机会进入了IT领域,在她对事业不懈地努力下,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她也常常以自己的人生里程教育学生,在机遇的选择时,不要患得患失。
事实上,从1973年开始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时,杨周南已经三十五岁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起步年龄已经太晚。但杨周南深刻地认识到,这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有了这个工作机会,杨周南就拼命地学习。那时,她的两个小孩,一个两岁,一个四岁,都很小。她的爱人是军人,需要经常出差。杨周南住的地方离单位又很远。那时,她常常要天不亮就起床,送孩子上幼儿园。女儿们很不能理解的是,每天早上,为什么自己总要等很久,小朋友们才来上学。正是这份坚持和刻苦,让杨周南很快就在计算中心成长为了技术骨干。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时代非常厚待我。”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杨周南总是这样想。
她说,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一直指引我,让我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是幸运之一。
自己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从具体的会计信息系统系统模块设计、会计软件开发,到会计信息化总体架构的理论研究、方法学研究、管控机制和发展策略等研究,都有自己的劳动凝聚其中。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自己提供了学术研究、实践和教学的平台,而且让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年近八旬,还老而不呆、老而有乐。这是幸运之二。
“我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得益者和时代宠儿,我觉得我很幸福。从抗日战争胜利之时,我家拥有第一台收音机开始,到信息技术、高科技发展得如此先进的时代,我都还活着,我都享受到了,也都看到了,我真的幸运、知足。”这位宽厚温和而又豁达乐观的老人开朗的心态,或许正是她坚韧勤奋、快乐生活的真正秘诀。
视野注:杨周南教授口述历史专题片在qq视频首发于2017年6月7日。本文发布于2016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