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的上海,天气在骤热骤冷间交替不定,气氛恰似A股多空观点的激烈缠斗。4月8日,上海结束连绵数日的阴雨,重现骄阳,而沪指也在争议中一骑绝尘,盘中冲上4000点——正因如此,后市究竟向左向右,亦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向来以稳健形象示人的保险竟然也在此时说起故事。投资社交平台雪球在愚人节高调开通“跌停险”预约通道,声称为股民账户损失买单,一时抢尽风头。
不过,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所谓跌停险可能只是雪球和股民的一厢情愿,由于违背保险基础原理,缺少精算依据,监管部门未必放行。
事实上,随着网络思维的全面开花,保险界近年也时有博人眼球的奇葩之作,但细究发现,在花哨外衣下,却是噱头大于创新的意义。
4月1日,雪球发布名为“跌停险”的产品,并强调“不是愚人节玩笑”,正与多家保险公司接洽。从官网介绍来看,这款另类保险号称是为“个人股票账户资金损失”提供保障。
据雪球介绍,将设置股价波动系数,将A股股票分为A、B、C三档,分别对应低波动风险股票、中等波动风险股票、高等波动风险股票。A档为单只股票投保金额100元,如果股票在投保期内单日跌停,一次性赔付1万元;B档为投保500元,单日跌停赔付15000元;C档投保1000元,单日跌停赔付2万元。
回顾2007年“5·30股灾”,当天一度有800多只股票跌停,2008年初,还曾有过千股跌停的股市惨剧,截至4月1日,沪深A股市场的平均股价超过13元/股,雪球公布的投保价格看起来也颇有诚意。
但跌停险不一定靠谱,实际上存在不了了之的可能性。雪球曾经宣布,从开放预约到当天下午4点,不到一天时间跌停险就已经有近2万的预约数。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在雪球官网首页没有设置预约入口,而是需要在查找栏输入关键词,并按热门度排序后,才能链接进入介绍跌停险的帖子,所谓的预约也只是通过雪球聊天软件发送一条信息。
“现在跌停险只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预订,还不能确定最后是不是会推出,要根据预订人数和市场反应才能决定,所以现在还不能公布是与哪家保险公司合作。”4月8日,记者根据雪球官网的联系方式致电雪球,公司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对记者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类似跌停险这样的奇葩保险近年来屡见不鲜。比如前两年的雾霾险、赏月险,再到最近的贴条险,五花八门的产品虽然名称各异,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多是应景之作,利用互联网渠道热炒宣传,但大多无疾而终。
以主打“你车被贴条,我赔交通罚款”广告的贴条险为例,3月11日在OK车险App上线日,已有上万人购买贴条险,但就在9天后即3月20日,保监会公示称,贴条险不符合保险原理,有关机构和人员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风头正劲的贴条险未足两周便已下架,与雾霾险、赏月险等命运相似。
对于此次跌停险是否合规,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强调,只有拥有相关许可、监管部门批准的正规公司才能推出保险产品,“雪球这样的平台来主导保险产品的推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保险的原则应该是静态风险,保障的是由自然不可抗力和交通事故、工业伤害这样的人为错判造成的损失,而不是针对动态风险,特别是既会造成损失也可能会产生收益的投机类风险。”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跌停险本身带有投机性质。
其实在跌停险出现之前,已经有不少保险产品被质疑带有“变相赌博”的色彩。2013年,安联财险就曾推出“中秋赏月险”,称可以对不能赏月造成的心情损失获得赔偿。精神损失能不能作为保险标的,引起业内质疑。
去年,中国平安和人保财险又推出“雾霾险”,称若连续7天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保费超过100元的投保人将获赠肺功能及耳鼻喉检查;保费超过500元的投保人,将获赠肺部CT检查。
但同样上市不到一周,雾霾险就被“叫停”,理由正是不符合保险产品两大原则,即一是要有可保利益,二是要符合大数法则。而之后接连出现的高温险、世界杯遗憾险等等也屡被质疑有博彩性质。
保监会去年6月曾发文,规定严禁开发带有赌博或博彩性质的保险产品;8月,更是连下5道监管函,再次强调,“(保险公司)应依据市场实际的需求合理创新,不得开发销售博彩性质产品,不得进行恶意炒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跌停险不靠谱的另一个原因是并没有经过专业精算,所以就目前公布的保险条款而言,跌停险在产品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明显漏洞。
“比如说一个股民可以专找‘黑天鹅’,再买入跌停险,就有套利机会,极端的例子能买ST博元,买一手也就是几百元,就算按照最高标准投保,只要发生一次跌停,就能轻松获得一万多元额外收益,这不科学。”沪上一家保险公司理赔部人士对记者解释。
更有细心的网友发现,A股共有3000多只股票,按最高标准1000元全部投保,一年内只要有150次跌停就能“回本”,但2007年跌停过的股票多达1248只,2006年也有451只。
“赔付只和股票跌停挂钩,不是和损失挂钩,股民还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这是不符合保险原理的,它没有科学依据,不是一种风险可控的产品。”徐文虎如是评价。
雪球相关负责人则回应,已有的赔付标准是雪球自己根据保险公司模型设计的,保险公司会再进一步进行精算。
另一方面,奇葩险的噱头多过产品本身,不但引发了大众关注和业界热议,也对保险监管部门的容忍度和决策水平提出了挑战。
“创新不是没有原则的。”徐文虎对记者表示,公司设计一个保险产品,要先了解风险积累的程度,再厘定一个可控的费率,“保险是提供一种专门承担风险的职能服务,有自己的风控技术,不是脑袋一拍就创新,一定要拿出依据来,保监会之所以要对保险产品做审查,也是审批保险的费率,看费率能不能应付它的赔付范围。”
此外,对于目前我国保险监管情况,徐文虎还表示,虽然离到位还有些差距,但是现在有《保险法》,有保险的管理条例,这些法律和法规能够对违反规定的产品、个人或机构进行处罚。